向下滑动浏览更多内容
校史长廊

校史长廊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长廊  >> 正文

历经辗转 巴渝传承(1937—1966)

2023-09-12  

前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宿迁沦陷。师生随校长章继南先生被迫多次迁徙,四处流亡,经湖北沙市、汉口等地并建立苏北联合中学,后章继南校长带领 400 余名师生艰苦跋涉到达重庆,最终定址在江津办学。学校弦歌不辍,先后在重庆江津、巴县、沙坪坝等多地办学,在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大量英才。

巴渝传承(1937—1966)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1939—1949)

章继南先生率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部分师生到重庆后,定址在江津县城对面中渡街左侧大面坡,继续从事职业教育。193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章继南先生率领的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的部分师生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在江津县城中渡街大面坡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章继南先生任校长,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窑业学校。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校门旧址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礼堂旧址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教室旧址

学校位于长江边,而且有一个渡口,这里水运便利,地势也平缓开阔,占地30余亩的“江津窑专校”很快在此建成,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窑业学校。建校之初,学校设置有窑业专业初职部和高职部,学生修学年先为两年,后改为三年。学校聘请名师来校授课,提倡学生“手脑并用”,并先后开设模型、辘轳、绘画、烧成、陶瓷、玻璃、水泥等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实验基地(成品生产车间)。因为学校培训的是实用技术,学期又短,所以江津周边比如永川、璧山、巴县等县都有学生来此就读。当然,江津本地的学生更多些。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聘书

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教科书

1944年3月,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总会长冯玉祥来到江津县为抗战募集捐款。12日下午,他特地来到学校给师生作宣传抗战的报告,鼓励师生节约捐款,并实地察看学生的实习课堂和实习车间。当看到学校陈列室里摆放的精美的各式各样的师生瓷器作品,他感慨地说:“我们的先生能教,学生能干,如果当地百姓都跟着学习,这该是多好的事……”冯玉祥将军还为学校留下“收复失地”的题词,学校师生将这题词烧制在一块瓷盘(盘直径24cm)上,现存于学校校史馆,成为镇馆之宝。

冯玉祥将军为江津窑业学校题词

学生烧制的冯玉祥将军的题词瓷盘

冯玉祥将军在《冯玉祥自传》第二卷《我的抗战生活》第十四章“献金琐记(二)”中对学校有过这样的赞述:“窑业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实业救国’宗旨教育,鼓励学生为发展窑业贡献力量……”

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1949年12月—1952年7月)

抗战胜利时,许多内迁学校和新建于江津的大中专学校纷纷迁走,窑业校因地方上需要,则留在江津继续办学。1949年底川东解放后,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川东文教厅接管,1951年11月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学校只设高职部(中专)。

1951年11月6日“江津窑业技术学院”更名“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启用印信

川东江津窑业技术学校高19班制作的瓷瓶(1952年)

1952年,高级19班的毕业生亲自制作了一个花瓶送给学校,作为毕业纪念品,该瓶高30cm,最粗直径18cm,该瓷瓶现仍存于学校校史馆。

西南建筑工程学校(1952年7月—1953年4月)

1952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将窑业学校并入新筹建的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同年,学校迁至重庆市巴县百节乡,成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的窑业科。1953 年经中央重工业部西南化学工业管理局与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协商后,将窑业科分出,成立西南化学工业学校,由西南化工局领导。同年秋季,西南化工校迁至北京,与北京化工校合并,章继南校长也随调北京。

重庆建筑工程学校(1953年5月—1958年10月)

1953年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将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与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合并,成立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归建筑工业部领导。

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第一教室大楼旧址

两校合并后,学校将校址迁至重庆沙坪坝。学校调整组织机构,坚持大专、中专和短训三个办学层次,学习苏联经验,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扩大规模,截至1956年底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余人。1957年夏,受反右斗争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学校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教育模式而找到适合国情的新路子。

原重庆建筑工程学校教师任命书(1957年1月)

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学生成绩通知书(1954年8月)

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学生毕业证书(1955年8月)

重庆建校301班毕业留影(1955年8月)

301班姑娘们演出的叠罗汉舞蹈(1954年5月)

重庆建校田径队全体队员合影(1955年4月)

重庆建筑材料专科学校(1958年10月—1962年6月)

1958年10月,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将学校任务改为培养建筑材料工业干部的高等学校,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材料专科学校。1959年7月,部委来电指示我校“今后向非金属采矿单科性学校发展”。1960年,部委又指示把学校办成矿业学院。自此,学校发展进入多变期,开始由建筑工程向建筑材料继后又向非金属矿单科转变,从而带来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频繁调整与修改。

重庆建筑材料专科学校旧址校景(1958-1962)

重庆建专欢送专修同学去北京留影(1959年)

undefined

重庆建专60级毕业生产实习优秀实习班(建338)留影(1960年)

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1962年6月—1966年2月)

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高等教育部开始实行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集中力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方针。1962年6月,中央建筑工程部发文将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为了完成精简任务,学校大力压缩办学规模,精简学生和教职工队伍,贯彻“高校六十条”整顿教学秩序。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学校逐步进入了调整、提高的良好时期。

重庆建材校矿307班生产实习在武汉留影(1964年)

重庆建材校矿406班合影(1965年6月)

为了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和“深挖洞,广积粮”的平战结合的战略思想,1964年11月,建筑工程部来信指示,将重庆建材校和徐州技校合并迁至石棉,改为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同年,高等教育部决定将同济大学收回并改为直属高教部的高等学校,建筑工程部有意将同济大学的地下工程系分出来,以备战为由,迁到重庆,利用我校校舍办学,这也是促成搬迁石棉的重要因素。


上一条:砥砺前行 西蜀奋进(1966—2001)
下一条:追根溯源 宿迁始创(1933—1937)

关闭